0 |
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曾经令世界美术界震撼。画面上,饱受繁重劳动折磨的纤夫个性鲜明,充满艺术的美感。作品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展示了人民中蕴藏的反抗精神和力量。列宾就是这样以自己的作品表达对旧世界的痛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不久前,笔者怀着对这位美术大师的崇敬心情瞻仰了他的故居。
在距圣彼得堡40公里的芬兰湾岸边的丛林中,有一个风景如画的村庄———“寇卡拉”,这里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庄园。1899年,列宾买下这座庄园,取名“别纳特”,俄语是“老家”的意思。用列宾自己的话说,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30年9月29日,画家在这里与世长辞,并安息在庄园里他自己选择的一处幽静角落。
列宾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该庄园归属苏联美术科学院。1940年,列宾故居作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战争后,博物馆所有的展品都被转移到列宁格勒。据说,当1944年苏联红军开进“寇卡拉”时,他们见到的列宾故居是一片废墟。“别纳特”是1962年6月经修复后再次对游人开放的。
庄园里,郁郁葱葱的草木掩映着一座别致的二层小楼。在房屋的前厅,放着一面铜锣。导游介绍说,列宾在世时,俄罗斯文化界名人经常光顾这里。客人来时,自己在前厅敲铜锣通报,列宾随即出来迎接。列宾只在星期三接待客人,其余时间他都在作画。因此每逢星期三,这里总是宾朋满座,诗人向大家朗诵自己的新诗,作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新作,画家拿出自己的作品供大家欣赏。
在列宾故居,陈列着他和他学生的100多幅作品。故居除挂满四壁的绘画作品外,有两件物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件是两层的餐桌,很像中国餐馆里的旋转餐桌。工作人员介绍说,列宾在家里宴请客人时,不用侍者服务,饭菜摆上后,大家各取所需,以示人人平等。另一件是餐厅角落的高台。工作人员说,这是“公审台”。如果谁犯了错误,或对其他人不礼貌,有歧视行为,他就必须站到这个高台上,向大家认错,或接受大家的批评。列宾一生最憎恶压迫和歧视,这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
列宾在世时,在庄园的林子里挖了一个池塘,修了林荫道。林荫道两旁的白桦树都是画家自己栽的,这条林荫路直通列宾墓地。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赫赫有名的画坛巨匠,其陵墓是那样简朴:绿荫之中一长方形的土丘,旁边的木牌上写着画家的名字。列宾一生追求平等,崇尚简朴,而他的伟大不正体现在这简朴之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