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俄罗斯国名的演变
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罗斯不再称为俄国,而改称苏俄("РСФСР"),即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不过,俄国移民并不认同这一名词,讥讽地称新俄罗斯为"代表会议国"("Совдепия",取词于苏俄主要政权机关"代表会议('Советы'即'苏维埃'")。高加索和中亚最终确立苏维埃政权后,又有几个共和国加入苏俄,并于1924年底开始称作苏联("ССС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一名称一直延续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成为15个独立国家。俄罗斯恢复了其历史名称,不过缩写РФ(俄罗斯联邦)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意义。苏联"废墟"上也不断出现新的联合尝试,并且也使用缩写名称,如独联体("СНГ",独立国家联合体),以及二十一世纪初成立的欧亚经济共同体("ЕврАзЭС")。
2、国际组织的译法
一些国际组织或机构名称的缩写在进入俄语时未经翻译,而是直接使用字母对译,如军事集团北约("NATO")在俄语中的读法完全一样("НАТО"),BBC就叫Bi-bi-si ("Би-би-си"),而不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俄语缩写БРК。有意思的是,俄语中也有BBC(此处应读成俄语字母,而非拉丁字母),表示"空军"(空中军事力量)。
3、苏俄政党
传统上政党也用缩写名词表示。苏联时期只有一个政党,称为苏共("КПСС",苏联共产党),不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使用另一个名称:联共(布)("ВКП (б)",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是"多数派"的意思——编者注。)改革年代出现的第一个新政党是俄罗斯自民党("ЛДПР",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现在的反对党之一人民自由党则使用双关语缩写"ПАРНАС",与代表"诗坛"的希腊帕尔纳斯山写法完全相同。
4、国家机关
1917年还成立了全俄肃清反革命、打击投机和消除怠工特别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ВЧК')",其工作人员被称为"契卡"人员("чекист")。这一镇压机构后来多次改名,先后被称为"内务人民委员会('НКВД')"、"国家安全部('МГБ')"以及也许是全球最著名的名称"克格勃('КГБ',国家安全委员会)"。现代俄罗斯的相应职能由联邦安全局("FSB")承担。有意思的是,即使过了将近一百年,该部门工作人员还被俄罗斯人在日常生活中叫作"чекист"。
上世纪七十年代,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发表名著《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于是全世界都知道了"古拉格('ГУЛАГ')"一词,它由"劳改营-管理-总局"三个词组成(该机构的正式缩写相应地也只有三个词的首字母:"ГУЛаг")。此外,苏联时期还有另一个与劳改营有关的缩写词"泽卡('зэк')",即正在服役的囚犯("з/к"即"囚犯('заключенный')"一词的头两个辅音)。存在于二战期间的反间谍总局被称为"СМЕРШ",即俄语短句"处死间谍!"的缩写。
5、地名的变迁
现代俄语中缩写"ГБ"已失去其在苏联时期具有的恐怖和镇压色彩。例如,"РГБ"是克里姆林宫附近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的正式缩写。有意思的是,位于该址的地铁站却保留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原始名称"列宁图书馆('Библиотека имени В.И. Ленина')"。可另一个地铁站的名称却经历了充满矛盾的变化。早在1939年,全苏农业展览中心就已在莫斯科北部落成,缩写为"ВСХВ"。
五十年代末那里修通了地铁,"ВСХВ"就成了站名。很快展览中心改名为"威登汉('ВДНХ',国民经济成就展览中心)",地铁站也随之改名。苏联解体后,该展览中心成了普通商业中心,不再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其名称也改为"ВВЦ(全俄展览中心)"。但地铁站并未改名,而"ВВЦ"成了其所在的莫斯科市政区的区名。也就是说,现在如果想去"ВВЦ",就得坐到"威登汉('ВДН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