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1月1日,就在接任“八国集团”主席国的同一天,俄罗斯与乌克兰未能在天然气价格分歧上达成妥协,以至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切断了其出口到乌克兰的天然气。虽然1月4日,俄乌双方达成协议,同时作出让步,但俄罗斯能源政治在新年的第一步棋,背后却暗藏许多凶险。
政治雄起看能源
自从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前苏联垮台之后,俄罗斯一直将能源视为其东山再起的条件。而能源价格稳步上涨、能源政治不断升温则为俄罗斯利用能源复兴大国地位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经济上,由于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俄罗斯的原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持续增长,2004年GDP增长了7.2%,实现了连续七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纪录。同时,能源消费国,为了减少过于依赖战乱困扰的中东产油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资源丰富而又相对稳定的俄罗斯。一时间,俄罗斯的油气资源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中国、印度等各大消费国抢夺的对象。中日之间在过去5年里关于安纳输油管线的争夺充分显示了俄罗斯作为能源供给国的吸引力。
政治上,俄罗斯虽然不具备与“八国集团”富人俱乐部成员相称的经济实力,但是其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为其赢得了颇有争议的入场券。而且,2006年1月1日俄罗斯正式接任“八国集团”主席国。显然,能源成了21世纪之初俄罗斯经济和政治势力上升的引擎。
不仅如此,克里姆林宫似乎也有决心利用能源作为武器来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在前苏联体制下,其加盟共和国对克里姆林宫保持政治忠诚,从而享受天然气价格补贴。前苏联解体15年来,俄罗斯已逐步提高对周边国家的天然气价格。例如此次,俄罗斯要求乌克兰按照欧盟平均价支付,即俄对乌出口天然气价格翻4.6倍。作为代价,俄罗斯愿意提高支付给乌克兰使用其天然气管道出口到西欧国家的费用。但是,在乌克兰看来,俄罗斯单方面撕毁了双方在2004年8月达成的有关在2009年以前固定天然气价格的协议。此外,乌克兰认为,俄罗斯的提价要求过于苛刻。乌克兰表示可以接受逐步提价,但是三个月以内价格翻4.6倍乌克兰无法承受。因而,当俄罗斯切断向乌克兰供应的天然气份额时,乌克兰便在其境内输气管道中截取了根据输气管道过境权所赋予的15%的天然气。
实际上,除了价格之争外,俄乌天然气之争更深层次地代表了俄罗斯为实现政治目的的能源外交。首先,天然气之争普遍被认为是俄罗斯针对乌克兰“颜色革命”采取的措施。“颜色革命”不仅推翻了与克里姆林宫关系紧密的亚努科维奇(Yanukovich)政府,而且把尤先科(Yushchenko)领导的乌克兰推向了欧盟和北约的怀抱,削弱了俄罗斯政府在乌克兰的影响,并加速了欧盟东扩的步伐,从而进一步缩小了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
其次,对于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来说,俄乌天然气之争预示着,放弃对克里姆林宫的忠诚、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是要付出代价的。此外,在距离乌克兰国会大选三个月之际挑起纷争,也有利用天然气之争影响国会选举之意,希望打击尤先科,为反对派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复兴传统势力。最后,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之争并非是俄罗斯第一次与周边国家发生有关能源价格与输送管道的分歧。此前,俄罗斯在与土库曼斯坦和格鲁吉亚的分歧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分别获得了与土库曼斯坦和格鲁吉亚共建天然气输送管道的权利。同样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也希望利用此次天然气价格之争获取对乌克兰境内天然气管道的控制权。
“大棒政策”带来意料不到影响
不过,此次俄罗斯利用天然气“大棒政策”惩罚乌克兰,其事件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克里姆林宫的预料之外。首先,俄罗斯切断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这种对消费国进行威胁和勒索的做法与普京的外交宣言,即俄罗斯要成为能源消费国“能源安全的担保人”相去甚远。
其次,俄罗斯此次切断向乌克兰出口的天然气直接影响到了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从而掀起俄罗斯作为“可靠能源供应国”的辩论。在俄罗斯切断向乌克兰出口的天然气份额后的24小时内,除了乌克兰以外,许多欧洲和巴尔干半岛国家进口的俄罗斯天然气直接受到了影响。目前,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约四分之一的天然气,但是到2020年根据预测,欧盟需要进口三分之二的能源和四分之三的天然气,其中绝大部分天然气需要来自俄罗斯。因而,此次俄乌天然气之争必然会影响到欧盟国家制定能源政策的辩论。
最后,俄罗斯对乌克兰实行天然气威慑政策也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像欧盟国家一样,华盛顿在制定其长期能源战略时,特别是正值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准备大举开拓北美液化气(LNG)市场之际,白宫将对俄罗斯的能源战略,特别是与俄罗斯的长期合作,进行重新评估。
国际投资者
在利用能源为引擎实现大国复兴之路上,克里姆林宫在国内能源政策上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俄罗斯经济结构失衡,过度依赖资源出口。原材料,特别是原油、天然气和金属出口占据出口贸易的主要部分,原材料出口收入占据俄外贸总收入的三分之二。根据世界银行估算,仅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就占据了俄罗斯GDP的四分之一,但是雇佣的劳动力却不到俄国劳动力人口的1%。因而,国际能源价格的涨跌会直接影响到俄罗斯经济表现。根据美国能源部估算,国际油价每桶每变化1美元,俄罗斯的外贸收入就随之变化14亿美元。
其次,克里姆林宫打算把俄罗斯变成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领头羊,但是其国内能源政策实际上在南辕北辙。如想像沙特阿拉伯一样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独领风骚,俄罗斯必须具备充足的出口能力,建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石化工业。但是,克里姆林宫却解体了其最透明、管理最先进、生产能力最大的尤科斯(Yukos)石油公司。
同时,克里姆林宫加大了对油气行业的控制力度。在石油行业,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收购了尤科斯,从而直接控制了俄30%的石油生产。在天然气行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并购了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Sibneft)之后,控制了世界上20%的天然气储备,而克里姆林宫也相应地把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控股权由38%提高到了51%。
但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加强了俄罗斯两大国有企业对油气资源的垄断,不利于提高整体产业的竞争力。此外,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管理落后,它们控制的油气田面临着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的问题,且不具有足够的投入来提高油气产量,结果俄罗斯石油产量下滑。
尽管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俄罗斯国内油气开发投资却低迷不前。此次,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之争,难免限制俄罗斯在国际能源政治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能否胜任“能源担保人”
随着国际油气价格上涨,克里姆林宫面临补贴国内消费的压力越来越越大。
比如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虽然控制世界20%的天然气储备,但是它生产的天然气有一半是在国内市场销售,按照低于欧盟市场八分之一的价格卖给国内消费者,限制了该集团的利润和扩大再生产。
随着国际油气价格上涨,在国内压力下,克里姆林宫甚至在原油出口价格超过每桶25美元时征收出口税,进而抑制出口。仅从 2004年2月1日起,到2005年6月1日,俄罗斯方面就先后5次对石油出口提高征税税率:从第一次提高到每吨41.6美元,到最后一次,2005年6月1日起每吨136.2美元。
出口税打击了石油出口商的积极性,受到这种出口税最直接影响的是中国。由于原油出口税率的提高,俄罗斯在2005年对中国的原油出口由计划的1000万吨下调到700万吨。
如果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供应因为恐怖主义袭击或者国内政局变化中断,根据现在的生产能力和投资开发状况,俄罗斯无论如何也不足以承担起“能源安全担保人”的重任。
更加让人担心的是,克里姆林宫的能源政策似乎正在把俄罗斯变成传统意义上的“石油国家”(petro-state),即经济结构和经济中心依赖于油气产业的国家。如果,过去两年里俄罗斯的国内能源政策昭示着俄罗斯的长期能源政策,那么能源将不会给俄罗斯带来大国地位的复兴,相反,俄罗斯将会沦落为资源输出国的陷阱。
展望未来,可以丝毫不夸张地预言,如果克里姆林宫不能制定一个更有前瞻性的国内国外能源策略,那么能源——俄罗斯在前苏联解体后,新世纪之初最具实力的武器——将不会成为俄罗斯复兴大国地位的引擎。相反,错误的能源政策只会成为埋葬俄罗斯复兴大国之梦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