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俄罗斯的气温比中国北方要低,冬季也要来得早些。根据天气预报,今天莫斯科的最低气温在零下1摄氏度左右。每当天气寒冷的时候,不少俄罗斯人会端起伏特加,对他们来说,喝伏特加既是习惯,也是御寒的方式之一。
笔者侨居俄国期间,住在一位外交官家。此人酷爱喝伏特加,有客聚饮,无客自斟。节假日喝酒,情有可原,非节非假,也推杯换盏,每喝必醉,每醉必唱。我依稀还记得几句他的唱词儿:“伏特加,是酒精,人人心知肚也明,你若斗胆碰一碰,必令眼花头也蒙。伏特加,力无穷,添精神展笑容,如此美酒伴一生,何怕没有好心情?”
这首小曲看似简单,却也说明俄国人与伏特加的关系。一些中国人对俄罗斯为何好喝伏特加感兴趣,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俄国人与生俱来就爱喝酒。其实这是对俄罗斯人的误读。实际上,俄国人饮酒的时间并不长,仅是15世纪才开始的事儿,满打满算不过500年。
正本清源:
俄罗斯人原本喝热蜜水
众所周知,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率领全民皈依东正教,东正教对酒精饮料有较严格的限制。根据历史文献记录,至今尚未发现俄罗斯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酗酒现象,或发现民众醉酒成风的记录。应该说,俄罗斯民族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与饮酒相关的礼仪。但是,不可否认,俄罗斯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为国泰民安而举杯的习俗。有趣的是,俄罗斯人那时候喝的是啥?
他们喝的当然不是酒,而是俄罗斯著名的蜂蜜饮品——热蜜水。冬季来临之际,大雪皑皑,天寒地冻,街头行人在这种境况下,很难长时间步行到达目的地。因此,街头就出现了背着大茶炊或者棉被紧裹的大桶,里面装着滚热的热蜜水的卖水人,他们走街串巷,向顶风冒雪的行者兜售热蜜水,生意甚是红火。当时俄罗斯的集市和商铺区,最佳地段和最红火的生意,就是卖热蜜水的。俄罗斯热蜜水的配方很有趣,先在开水中倒入150克蜂蜜,再加入150克白糖,均匀搅拌之后放入2克月桂叶,以及生姜、豆蔻、石竹和桂皮共5克,使水再沸腾。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出现了另一种蜂蜜饮品,叫蜂蜜酒。它的做法也颇有趣,置100克蜂蜜于温水中,均匀搅拌和过滤,再将啤酒花添加进去,煮沸,水蒸发了一半即灭火,就是蜂蜜酒半成品,将其倒入蜂蜜罐中,再加入黑麦粉、发酵粉及糖浆,待其发酵后,即成了蜂蜜酒。其酒精含量的高低,人们可以根据喜好程度进行调节。最后,再将做好的蜂蜜酒倒入特质木桶,并放入凉爽的地窖保存。蜂蜜酒的出现,虽远比欧洲人向俄罗斯出口烈性酒晚,但不能不说与俄罗斯伏特加的出现有关。
14世纪末15世纪初,欧洲产的烈性酒由意大利传入俄罗斯。这种名为阿凯维特的烧酒酒精含量约在37.5%至50%之间,引入俄罗斯后最早为医用,因为俄罗斯人认为度数过高不宜饮用。这就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俄罗斯最早出现烈性酒的史实。另有记载说,俄罗斯伏特加的配方,是修士丘多夫于1430年发明的。所以,人们就将1430年定为俄罗斯伏特加起始年。俄罗斯最早酿制的很多酒精产品都叫伏特加,比如说自酿酒、露酒和稀释了的酒精溶液等。
进退两难:
伏特加一度被垄断
“伏特加”称呼的来历极为有趣。俄语“伏特加”一词的词根,是从“水”一词演绎而来。在斯拉夫国家,水可不是简单的液体,斯拉夫人强调非活水而不饮。何为活水?即淙淙流淌的泉水,奔流不息的河水,总之,就是流动的水。俄罗斯直到今天依旧强调喝“活水”。我就亲眼看见,莫斯科郊外50公里的兹维尼格勒小城的泉眼终日流淌着活水,每天都有人不辞路远前来,手提水桶排着队接泉水喝,有人甚至用饮料瓶灌水,只为能喝上一口生命的“活水”。同样,俄罗斯人也怀着圣洁的情感,称呼他们用纯净的“活水”酿造的伏特加。
随着伏特加产量的增加,俄罗斯人逐渐开始喝烈性酒,且酒精依赖越来越大。在15世纪,俄罗斯的蜂蜜酿酒业逐渐衰落,那是因为蜂蜜酿酒时间漫长,耗费原料;再有,西欧蜂蜜饮品在技术和产量上优于俄罗斯,产品大量出口俄国,进口蜂蜜饮品逐渐取代了俄罗斯本地蜂蜜饮料。与此同时,俄国的伏特加酿造业走向红火。最原始的伏特加酒精含量最高只是16%,后来俄国人从酿造低度酒逐步走向度数偏高的伏特加生产。到15世纪末,伏特加不仅供给俄国市场,而且还出口欧洲。
从15世纪开始,俄罗斯编年史上正式使用“伏特加”一词,但并未成为俄罗斯酒的专用名称。官方记载以及文学作品中,该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频繁。这是因为当时俄罗斯有了大规模的酿酒运动,而且伏特加的销售在第一时间就受到国家管控,成为垄断商品。史料记载,伏特加酿造最红火之地为库尔斯克省、奥尔洛夫省、坦波夫省、哈里科夫地区和苏姆斯基等地区,原因是这些地区盛产粮食,而粮食是酿制伏特加的最好原料。
1505年,俄罗斯伏特加出口至瑞士和爱沙尼亚等国。1533年伏特加列入国家垄断商品,对酒商课税,违者判刑。沙皇管理上的这一招,使伏特加给国家带来巨额收入。俄罗斯同时还为伏特加确立了国标,伏特加有了等级之分,使价格与品质相对应。但是,随着伏特加的普及,私酿和黑市、酗酒等逐渐成为社会问题。沙皇又降旨严控伏特加质量,打击假冒伪劣的廉价酒,取缔非法生产与黑市。16世纪末,沙皇再次颁布法令,明文规定除皇家专卖店外,其余店家均不得销售伏特加,足见俄国伏特加勃兴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乱象。17世纪初,假冒伪劣伏特加更多地充斥于市,伏特加质量一度令人堪忧,沙皇阿列克谢召集国家高层部门和宗教人士会议,商讨伏特加的改革策略,他坚持国家垄断专卖的原则。结果,沙皇阿列克谢的改革,除了确定剔除杂醇方法和增添了若干新品种外,伏特加改革乏善可陈。
彼得大帝在18世纪初继续推动伏特加改革,他首先打破了国家对伏特加的垄断,提出无论贫富贵贱,家有粮食和酿酒设备者,均可酿造伏特加的改革方案。俄罗斯很快出现了全民酿酒和户户推销的局面。由于俄罗斯黑麦种植普及,彼得大帝便下令,酿造伏特加的原材料选为黑麦。
但是,全民酿酒也有负面,由于监管不力,伏特加质量下降。再有,彼得大帝的改革,摧毁了俄国长期形成的节制性饮酒传统,助长了国民大规模的酗酒恶习。
产权之争:
伏特加引多国纷争
就像中国的端午节被别国说成原创一样,伏特加的原创权也在多个国家间引发纷争。
话说伏特加刚问世的时候,并不叫伏特加,而称粮食酒,这大概和造酒的原材料是黑麦有关吧。直到1751年6月,伊丽莎白女皇颁布谕旨,正式用“伏特加”称呼俄罗斯的酒精饮品,揭开了伏特加正式成为俄罗斯酒专用称呼的序幕。但是,在伏特加走向鼎盛时,俄罗斯两次决定全民禁酒。第一次戒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那时,俄国政府因为战争,决定全国停产伏特加,此后俄罗斯爆发革命,禁酒令一直延续到苏维埃时代初期(1918-1923)。第二次全民戒酒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1986-1990)。有趣的是,两次大规模戒酒均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假冒伪劣横行,黑市倒卖猖獗。但是,谁又能想到,俄罗斯的禁酒令也能为后来伏特加的原创权带来争议呢?
到1977年,美国突然发难,质疑苏联伏特加品牌合法性,指出苏联并非最先开始酿造伏特加的国家,并质疑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苏联伏特加产权。美国认为,伏特加产权应归美国。理由是苏联生产伏特加的时间是1923年8月26日,也就是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解除禁酒令之日,而美国生产伏特加的时间,是1918至1921年间。因此,美国比苏联生产伏特加早。那时,由于俄国爆发革命,俄国侨民纷纷移民西方,其中也有伏特加生产商,他们后来在美国办厂造酒。
苏联当然不服,因为自19世纪以来,世人从未怀疑伏特加是俄罗斯的发明。所以,苏联一方面从政治上积极回应美国的质疑,抨击美国觊觎苏联伏特加酒的国际资质;另一方面,苏联政府责令酒史专家波赫列博金撰写《伏特加史话》,证明伏特加是俄国专利。可惜波赫列博金水平有限,所写文章没能向世界证明伏特加原产地是俄罗斯。《伏特加史话》帮不上忙,苏联又派遣一些专家,去国家档案馆、资料馆和图书馆翻箱倒柜地寻找证据,最终竟然一无所获:苏俄酿造伏特加酒的文件,历史上竟然没留下一页纸。
美苏伏特加酒之争闹得不可开交,波兰又跑出来插一杠子。波兰政府宣称,早在波兰王国(创建于1025年)时期,波兰人就发明了伏特加,远早于俄国。波兰还批评苏联抢注“莫斯科特酿伏特加”、 “首都伏特加”、“俄罗斯伏特加”和“西伯利亚伏特加”等一系列商标,将产品推向市场,使波兰蒙受巨大损失。波兰还要求苏联立即停止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