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3月23日,一位参观者在欣赏俄罗斯画家查良卡的《沃伦佐娃肖像画》。3月22日,“俄罗斯艺术300年——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珍品展”暨“开放的俄罗斯”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鲍罗维科夫斯基、克拉姆斯科依、列宾、希施金、列维坦……这些在俄罗斯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响亮的名字,随着“俄罗斯年”来到了北京。
作为“俄罗斯年”的重要项目之一,由中国文化部和俄罗斯联邦文化电影署共同主办的“俄罗斯艺术300年——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珍品展”于3月22日至5月1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同时,名为“开放的俄罗斯”造型艺术展也一起展出。
据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介绍,“俄罗斯艺术300年珍品展”共展出由著名的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提供的110幅油画作品。其中,人们可以欣赏到18世纪俄罗斯肖像画盛行时期绘画大师炉火纯青的技巧以及细微的洞察力。比如,鲍罗维科夫斯基1798年创作的《乔姆金娜肖像》,就以柔和的色彩表现出上层贵族妇女娴静柔美的内在气质,展现出俄罗斯学院派的精湛手笔。据了解,这幅画的保险金额高达300万美元,成为本次画展单幅作品保价最高的作品。
此外,占有俄罗斯绘画史上最辉煌的一页的“巡回展览画派”也在画展中露面。卓越的肖像画家列宾创作的《女演员斯特列彼托娃演出叶丽扎维塔角色》、风景画代表人物希施金创作的《橡树林边》、批判现实主义奠基者彼罗夫的《睡觉的孩子》等,都以朴素的笔调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
据悉,本次展览是近年来俄罗斯油画到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展览。
为了营造出展览的经典文化气氛,中国美术馆专门将展厅进行了特别设计,红色的墙壁回环四周,黄色的灯光柔和地打在经典的油画上,人们如同漫步在莫斯科红场老街的博物馆,在欣赏经典艺术的过程中感受俄罗斯文化的韵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奚静之说,俄罗斯在中国举办画展与其他欧美国家举办画展有很大不同。因为,上个世纪50年代前苏联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每个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都或多或少有着“俄罗斯情结”。“那时候,我们整天听着、唱着《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看着苏联电影,就连给学生上美术课,也是沿用着苏联的教学方法。”
69岁的芭蕾舞演员王樯更是“苏联专家的学生”,她对俄罗斯文化“非常钟情”。王樯说,她50年前作为芭蕾舞演员,导演就是“苏联专家”。当时,为了演好《天鹅湖》等芭蕾舞剧,要学习很多相关的苏联文化,她经常到中国书店买俄罗斯画家的油画书。看过本次画展,王樯感动地说:“这让我们释放了沉积已久的俄罗斯情怀。”
不仅老一代人对俄罗斯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就是青年一代也有着“隔代的俄罗斯”情结。
四川美术学院学生李新涛看了展览后说,他跟俄罗斯的油画就像“知音一样”。“俄罗斯的油画特别有生气,尤其是画面的斑驳感,充分发挥了油画的特性,让人感觉十分丰满。此外,俄罗斯油画的写实主义也让人感觉十分鲜活。”
北京女孩孙静芸更是吃着“老莫”(莫斯科餐厅)的蛋糕长大,上学时看的第一本外国小说是《青年近卫军》,长大了还找了个留学俄罗斯的男朋友。自称俄罗斯迷的孙静芸说,看了俄罗斯油画展,有着说不出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