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Russian
推荐给朋友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首页   

协会介绍   

俄罗斯油画   

商务项目   

留学咨询   

俄罗斯风情   

中俄贸易   

日常服务   

网站导航   
热门排行
最新排行
推荐排行
新闻标题: 毛泽东已故俄语翻译家属访谈
发布时间: 2007年11月24日 閲读次数:4629 新闻来源:翻译服务部
李越然的去世意味着中苏关系的见证者又少了一位,同时也被视为中国翻译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曾任毛泽东首席俄语翻译的李越然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于11日在京逝世,享年76岁。他生前除了从事党和国家的重要外事翻译工作外,还担任过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的职务。家属低调处理了丧事,没有对媒体发布15日举行遗体告别的消息。

事后,记者见到李越然遗孀张曼华时,她说,那天来的大都是亲朋好友,其中包括与李越然有着40多年交情的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在唁电中表示,李越然“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俄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与友好合作向前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位曾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签署授予“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勋章的中国翻译家,曾出现在中苏交往史的关键时刻,包括1957年两国关系良好时的毛泽东访苏,1958年中苏关系出现裂痕时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华,以及1963年中苏关系困难时的中苏两党会谈。一些重要文件和文献,如《毛泽东选集》俄文版第四卷,也经他翻译和审改。在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的近些年,他则致力于俄语人才的培养和翻译学术的研究。“作为中苏两国领导人的桥梁人物,他工作时非常谨慎、认真,”张曼华说。

1958年夏天,毛泽东与来访的赫鲁晓夫就建立“联合舰队”进行气氛紧张的会谈时,突然愤而起身指责对方,但在一旁担任翻译的李越然依旧平静地坐在椅子上完成了翻译。

“他后来说,他没有做肢体动作是为了不授人话柄,尽一个翻译应尽的职责,”张曼华回忆道。李越然的小儿子李卫良告诉记者,他父亲遇到的最困难却又最成功的一次口译,是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副总理与苏联专家话别时长达9分半钟的不停顿即兴发言。“当时父亲没有纸笔,全凭惊人的记忆完成了翻译”。“在生活中,父亲是个活泼、率直、不拘小节的人,”李卫良说,“他人缘好,公园茶铺的老板和锅炉工都是他的朋友。他喜欢乒乓球、篮球、排球。中国女排要是输了的话,他会整天吃不下饭。”

这位翻译家酷爱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的京剧,曾专门向京剧大师马连良的琴师学习京胡的演奏技巧。他最喜爱拉的段子是《借东风》和《甘露寺》。“在父亲遗体告别仪式上,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一大段京胡和几首小提琴曲,”李卫良说。

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家属眼中的李越然也略带有神秘色彩。

“他每次出差都不说去哪里。刚结婚的时候,我真是不习惯,”张曼华回忆道。李卫良说,他父亲对于外事活动的内容从来守口如瓶,“一些他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的细节,我们只是从后来发行的报纸和书本上才知道”。张曼华告诉记者,李越然离休后依然忙碌:除了一些社会工作外,他还去外地做报告,讲解翻译技巧。“直到今年初发现肺癌后才不得不停下来,”她说。李越然去世的时间正好是他与妻子金婚纪念日的后一天。“他临终前最关心的事就是组织力量,为北京举办奥运会培养一批翻译人才,”张曼华说。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推荐给朋友] [打印] [关闭]  [论坛讨论]
当前评分:0
Bad  1 2 3 4 5  Good
..........................................................................................................................................................................................................................................................
协会介绍 | 俄罗斯油画 | 商务项目 | 留学咨询 | 俄罗斯风情 | 贸易信息 | 日常服务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COPYRIGHT(C) 2004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协会 版权所有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塔林街7栋A座6H 102622
电话:+86 13439175060 ,+86 1057782670,+7 9161052484 电话/传真:+86(10)57782670
电子邮件: trade@china-russia.org , caspw@139.com

京ICP备05021730 , 京公网安备 110115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