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Russian
推荐给朋友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首页   

协会介绍   

俄罗斯油画   

商务项目   

留学咨询   

俄罗斯风情   

中俄贸易   

日常服务   

网站导航   
热门排行
最新排行
推荐排行
新闻标题: 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 2007年12月12日 閲读次数:4706 新闻来源:科技项目部

近一个世纪,前苏联和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经历了由弱到强、由胜而衰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了前苏联模式的很大影响。对前苏联和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新世纪中国国防高科技产业的改革和发展。
前苏联作为战后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曾建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庞大的国防高科技产业。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主要的继承者,也继承了前苏联国防高科技产业的主要部分。尽管今日的俄罗斯已与昨日的前苏联不可同日而语,但仍不失为一个世界级的军工大国,一个仅次于美国而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军工大国。研究现代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能不着重研究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新中国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建立,与前苏联最初的援助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后的发展也受到前苏联模式的很大影响,至今,中国国防高科技产业仍带有比较深的前苏联模式的烙印。近一个世纪来,前苏联和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经历了由弱到强、由胜而衰的发展历程。对前苏联和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应该讲十分有助于新世纪中国国防高科技产业的改革和发展。
一、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
由于世界各国国情的不同,在国防高科技产业建立和发展上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模式。这些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各有其长处和短处。现代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共性正是寓于这些各国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个性之中。
关于发展模式的定义,近年来有许多说法。主要含义是指一定的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时期内具有特色的发展过程和具体的发展路子。更具体讲,是发展的内在特性、取向、发展过程和外在表现与效果的一种高度概括,是环境、目标、战略、发展过程、效果五位一体的统一形式。就国防高科技产业而言,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选择的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目标、战略和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效果及其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国防高科技产业结构和运行方式的理论概括。
在古近代,由于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各国建立和发展国防高科技产业的路子没有多少不同,因此谈不上有什么发展模式。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国防高科技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才逐渐显露出发展模式的萌芽。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的真正出现和形成,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的融合趋势、空前的快速发展和竞争性加剧,投入的巨大和风险的巨大,对国家整个科技基础、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的严重依赖,使得各个国家不可能脱离国情,采取同样的发展模式,因此,具有各国特色的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典型的如美国模式、苏联模式、法国模式、日本模式、以色列模式、瑞典模式、印度模式等。
总的看,大多数国家建立和发展国防高科技产业都是以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作战思想、战术思想为指导,以政治、经济、科技、地理环境为约束条件,实行集中决策管理,以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关键的领域,按远、中、近期规划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也有一些国家主要处于经济目的来发展国防高科技产业。
二、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
1、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侵略、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双重压力。沙皇俄国的工业实力、经济实力以及军火工业都是在西方国家中处于落后之列。前苏联正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环境、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开始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的。直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前苏联的国内外环境才有了较大的改观,安全环境得到了改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军事工业也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但很快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前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正常步伐。值得骄傲的是,前苏联的军事工业在卫国战争中不仅没有垮掉,反而经受了考验,得到了刺激和发展,战争结束时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军工大国。50年代以后,前苏联成为东方阵营之首,国民经济也发展很快,使得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既有急需,又有基础和条件,因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70年代即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两个世界超级军工大国。90年代,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与国家的各个方面一样,一下子陷入深渊,至今起色不大。回顾前苏联和俄罗斯80多年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环境,应该说,除了早期和近年来环境恶劣外,大多数时期环境还是相当好的,也就是说,既有大的需求,又有足够的科技和经济实力,还有国家的高度重视、管理体制的坚实保障,这也是在各军工国家中不多见的。
2、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目标分析
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但总的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目标不断呈提高之势。前苏联早期建立国防高科技产业,应付外来威胁和国内战争的目标既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以后,重点发展国民经济,放慢和有限发展国防高科技产业,以为将来打下更好的基础,这个目标也是有远见的。卫国战争前些年大力发展国防高科技产业以及战争中集中国家力量,尽可能高目标地突击发展国防高科技产业,也是富有预见性和正确的。战后早期,继续大的投入,发展国防高科技产业,以与美国相抗衡,维持战后取得的国际地位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安全,目标也是合适的。也就是说,斯大林时代的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目标基本是正确的。前苏联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目标最大的错误选择是在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这时,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国防实力也足够与美国抗衡,应当继续乘势重点发展国民经济,在经济上与美国进行竞争,而不是在军事上与美国搞军备竞赛,在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上追求世界第一、对美绝对优势的目标,结果是鸡飞蛋打一场空,科技落后了,经济崩溃了,国家解体了,国防高科技产业落入困境,至今也谈不上什么目标。
3、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分析
前苏联在早期国内外环境条件下,集中国家力量优先建立国防高科技产业,新经济政策时期,重点发展国民经济,有限发展国防高科技产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重点发展国防高科技产业,直到卫国战争时期,集全国所有力量发展国防高科技产业,这些战略、政策都是正确的和成功的。但战后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军事化,优先保证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则是违反客观规律的极大的战略和政策失误,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
战后,前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科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如美国的情况下与美国展开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投入了很大的力量,花费了巨大的血本,发展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前苏联不仅极为注重发展军工,将其当做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且实行了国民经济的军事化,让民用高科技产业部门也要尽量考虑向军事转变的可能性。国家集中最大力量,力求建立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独立、完整的国防高科技产业。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军工在物资供应、能源保障、财政金融、人才、技术装备方面处处优先,逐步形成了扬军抑民、军工优先的体制,建立了独立于民用经济部门之外的、完整的国防高科技产业体系。在强调保密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封闭型的管理体制。军工生产普遍搞“大而全”、“小而全”,军工企业基本单一生产军品,军民品生产分离。军工的技术装备水平、人员素质和生产效率高于民用工业。军工部门工资也比民用工业部门高20-30%。在管理上,军工行业实行国家高度的集中统管和完全垄断,以及严格的部门管理,一切科研与生产管理工作都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和指令性计划。在军工科研、生产与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一整套强制性的方针与政策。各军工部门的经济发展、重大技术的开发、关键军品研制的决定,往往都要由最高领导层亲自决策。这种决策高度集中,计划高度统一,资源高度保证,管理高度严格的中央集权制,扬军抑民、军工优先的政策,能够迅速有效地集中优势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能使军品科研生产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强大的军品生产能力,但必须以国内外对军品的大量持续稳定的需求为依托,否则就会出现设备闲置、无形损耗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也导致出现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对外封闭、缺乏灵活性的弊端。前苏联在理论上不承认军品是商品,而是按产品经济原则,以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方针,对军品统购包销,财政上统收统支,企业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即使有限的竞争也主要是在新产品研制中的一定范围和一定限度的竞争,主要是设计图纸和设计样品的竞争。如航空工业在两个或以上设计局进行设计竞争,型号设计阶段有时也选定设计局进行原型机竞争。
前苏联为与美国争夺霸权,形成了“大常备、大动员”的常备型准战时体制。在平时就建立强大而相对独立的常备军事工业体系,保持一个强大的军事工业动员体系和战略后方基地,而没有充分考虑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与民用高科技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均衡问题,更没有考虑两者间的融合问题,结果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不仅抑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导致最终的全局性崩溃。
70年代后,前苏联开始采取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政策。但层次较低,主要是利用多余生产能力生产民用耐用消费品。各军工行业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70年代初,达到30-42%,军工企业生产了全国15%拖拉机、1/3洗衣机、吸尘器、自行车、机床、机车、民用飞机和船舶、50%的电冰箱、60%的电车和摩托车、几乎所有的收音机、电视机和磁带录音机、以及大量的工业设备。
前苏联时期军品研制采用循序渐进的发展战略,突出特点是其“五个一代”的发展方针,即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使用一代、改进一代,从而保证连续搞出一代又一代的先进武器。这种战略应该说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很具借鉴意义的战略。
前苏联虽然极端重视其国防高科技产业的保密,也表现出在军工国际合作方面的封闭性,但实际上是非常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出口各种军品的。前苏联长期以来利用一切手段,极力获取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应用到军品科研生产上。军品出口则被前苏联视为基本国策。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增加贷款、减免税收、冲销贷款和减免罚款等手段进行大力支持,并采取了全方位开放、灵活多样的政策,主动出击,无孔不入,以质取胜,以价格取胜。前苏联时期,每年军品出口在200亿美元以上,与美国不差上下,经常位居世界第一。1987年曾达到282.7亿美元。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品出口急剧下降。1992年仅15亿美元。1994年开始稳步增长,达到17亿美元,1996年增至35亿美元。
4、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管理体制分析
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国防高科技产业管理体制形式上虽多次变化,但其实质并无变化。“十月革命”后,1918年11月即成立了工农国防委员会,直接领导和组织军工生产。1919年9月成立军事工业委员会,负责军工资源的集中供应。后来又成立了国防工业部。卫国战争爆发后,把原来的国防工业部改组为航空、造船、弹药、军械四个工业部,统归斯大林为首的国家国防委员会领导。1957年赫鲁晓夫又将军工部改组为相应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只负责科研,所属军工企业全部分散到各个地区经济委员会管理。这种分权管理体制给军工发展造成混乱,严重影响了生产。1963年3月,决定组建国家最高经济委员会,以协调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生产。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进行了军工体制的整顿,恢复了原有的各军工部,仍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把全部国防科研机构、设计局和军工企业划归各军工部管理。1972年,在部长会议下设立军事工业委员会,领导和管理军工生产和国防科研。部长会议下有9个国防工业部,分别管理着全国范围1600多个国防工业科研院所和企业。
前苏联的国防高科技产业是完全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最高决策层对军工部门实行纵向的条条管理,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形。这种体制便于最高决策机构的大政方针能够畅通无阻地贯彻落实到各军工部门的各个层次。在前苏联时期,苏共中央政治局及国防会议是最高决策层,在之下的苏共中央书记处和部长会议分设国防工业委员会和国防生产部,用两条渠道协调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总参谋部和各军兵种提出武器装备需求和要求,进行采购,并派军代表监督控制产品质量。各国防工业部具体组织研制生产。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在继承前苏联庞大国防军工体系的同时,对原有的军工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1992年,俄罗斯政府撤销了9个国防工业部,成立国防工业委员会,负责领导国防工业的发展。1996年5月,国防工业委员会改称为国防工业部(ministry for defense industries)。1997年3月,鉴于实行市场经济和部分军工企业实施股份制,俄撤销了国防工业部,其政府职能由经济部(the ministry of economics)接管。但是,在实践中经济部未能有效地领导国防工业的发展。为了保障国家对国防工业的总体控制,俄政府又决定成立专门的国防工业领导机构。1999年5月,俄政府成立了军事工业委员会,由总理担任委员会主席,一位副总理负责日常工作。军事工业委员会的设立虽然保障了政府对军事工业的总体控制,但在具体工作和计划实施过程中仍然遇到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于是2000年俄政府决定在继续保留军事工业委员会的前提下成立工业与科技部,以加强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计划的具体实施。5月17日,俄总统签署命令,将原由经济部与商业部承担的军工和军贸管理职能并入科技部,成立工业与科技部,主管国防高科技产业。工业与科技部除原科技部的职能以外,还设有国防工业司、航空航天工业局、武器装备工业局、弹药与化学工业局、无线电电子工业局、造船工业局、军事计划司、军事技术国家协调司、经济与军事技术合作综合司等负责管理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司局。俄罗斯的国家国防订货和武器装备出口也由工业与科技部负责。工业与科技部的成立,是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管理体制的又一次较大的变革。目前,军事工业委员会中除总理和两位副总理外,工业与科技部长、原子能部长、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长、总参谋长等均为其成员。
前苏联时期,军工部门内部实行部、科研生产联合公司、企业的二级或三级管理体制。部代表国家对军工实行全面领导,包揽了计划、科研、生产、销售、人员调配、物资供应等方面的领导权。这种体制下,权力稳定,工作稳定,有利于制定统一的发展政策,不易在宏观上出现大的决策失误,但是横向协调困难,不利于跨部门、跨地区协作,而且国家负担沉重,还限制了企业的积极性。各军工部门则自成体系,科研、设计、生产集于一体,研究、发展和批生产由研究院、设计局和生产联合公司分别负责,各管一段。至今,这种局面仍无大的改观。
5、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过程
回顾前苏联国防高科技产业70多年的发展史,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很快,速度惊人。前苏联和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十月革命”胜利至卫国战争前(1918—1941年)。“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的军工基础十分落后,只有兵器和造船工业,“十月革命”前夕开始创建飞机工业。“十月革命”后,恢复军工生产成为当务之急,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使军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很快提高。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231个工厂保证了作战的基本需要。国内战争结束后的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1927年),国家重点发展国民经济,军工生产主要是对已有武器改进,一些新产品只限于试制,很少投入批量生产。火炮和弹药产量很少,坦克和军舰制造几乎没有,军工基础仍较薄弱。前苏联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开始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期,其重点之一就是建立庞大的军事工业,目标是使飞机、坦克、火炮三种最重要的武器生产达到自给。随后,国家对军事工业的投资以及军工产值都增长很快,超过了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1939年—1941年间建成了2000个新企业,集中力量生产坦克和飞机。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前苏联的国防科研体系逐步形成,相继成立了一批研究所和设计局,并研制出了一系列先进武器。还成立了一批军事技术学院。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国防工业,国家的国防预算拨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5.4%猛增到26.4%,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兵器的大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卫国战争爆发前夕,前苏联已经拥有比较强大的军事工业和军事技术,为战争开始后大量生产先进武器装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卫国战争时期(1941—1945年)。卫国战争爆发后,前苏联很快转向了战时经济体制,并开始了企业的大批东迁。1941年7月到11月就东迁了1523个大中型企业,其中军工企业1360个。到1942年6月,东部地区已成为武器装备的主要生产基地。军工产值从1940年占工业总产值的26%增加到1942年的63.9%。军事工业在战争期间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战后至前苏联解体时期(1945—1990年)。这个时期是前苏联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前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抗衡和竞赛,保持世界超级大国地位,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国防科研系统和军事工业生产体系,不断研制生产新式武器,以始终保证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斯大林时期(1945—1953年),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冷战开始,前苏联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加紧发展军事工业,实施庞大的国防科研计划,不断组建新的国防科研、设计和试验机构。一方面,不断改进常规武器,另一方面,加紧发展尖端武器,迅速建立导弹、航天和核工业,以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40年代末前苏联已开始批量生产喷气发动机,1949年和1953年相继试爆成功原子弹和氢弹。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在核武器主宰一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航天技术和火箭技术发展尤为迅速,1956年运载火箭试验成功,1957年8月试验成功世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10月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5年)改变了过分强调火箭核武器作用的观点,大力发展常规武器。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实力增长较快,为军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到1973年,苏联战略武器和常规武器的数量,以及核武器当量均已取得对美国的优势。武器采购费1970—1986年增长了30%。武器采购费占到军费的40—50%。国防科研费1970年—80年代末年增长5—7%,占到军费的15—20%,占国家全部科研费的50%。勃列日涅夫之后,前苏联领导人更迭频繁,国防高科技产业基本是在已有轨道上延续。
俄罗斯时期(1990年至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庞大的国防工业与武器研制体系的主体部分,但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境况却是不断下滑,连年国防订货锐减,科研单位和企业陷入困境。1988年到1996年,俄罗斯国防生产产值下降了4/5,至今没有明显进展。
6、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效果
经过8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战后40多年的发展,到80年代末,前苏联军工门类齐全,规模已居世界之冠。前苏联生产的武器装备占到世界总量的一半,某些武器装备甚至占到世界总量的3/4。除飞机数量和海军舰船总吨位外,其他主要武器的拥有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前苏联军品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军工产值在许多重要工业产值中均占到不小的比例。在机器制造业产值中占1/3,在航空与造船工业产值中占2/3,在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产值中占1/5和1/6,在电子工业产值中占了绝大部分。军品出口额占到贸易总出口额的10-15%,成为国家重要的外汇来源。
前苏联军工所需的重要原料和材料均能自行生产,并把原料生产和提炼、零部件制造、成品装配等连成一体,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80年代末,共有134个武器总装配厂、3000余个部件和分系统生产厂,能生产150余种重要的武器系统。民用工业部门中,约有60%的民品工厂从事军品生产。从事国防科研的研究所约有450个,占全国研究所的14%,有50个主要的武器设计局,民用科研所中有近一半从事与国防有关的应用研究或基础研究。军工部门的从业人员以百万,如把民用工业中为军工生产服务的人员包括在内,则达千余万,其中技术人员占1/4,从事国防科研的人员有数十万。
俄罗斯目前仍具有一个水平很高、规模庞大的核研究、设计和生产体系,与美国水平相当,各有所长。1995年,俄罗斯原子能部下属科研与企业部门151个,职工人数约80万人,其中科研部门10万人,70%职工已从事转民工作,民品产值占到86%。俄罗斯是世界航空大国,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飞机、民用飞机、直升机、特种飞机及所需的航空发动机、航空武器、航空电子设备和附件。俄罗斯具有世界水平的的飞机总体设计技术、发动机技术和空空导弹技术,至今仍不愧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航空工业强国。前苏联航空工业的从业人熟在70—80年代曾达到约90万人。近些年虽有减少,但规模仍然不小。前苏联具有一个从研究、设计、试验、生产到发射和作战使用的完整的导弹与航天工业体系,从业机构上千个,人员60余万人。研制和生产了从各型导弹、运载火箭、卫星,到宇宙飞船、空间站和空间探测器的成套的军用和民用航天产品。大型运载火箭制造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俄罗斯航天工业仍基础雄厚,科技水平很高,但生产能力过剩,财力不足。前苏联曾拥有十分庞大的造船工业,中央直辖的造船厂就有30余家,人数20多万人。若加上科研设计部门、配套厂以及直接为造船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则职工总数约达百万人。目前,俄罗斯仍拥有约180个与造船有关的机构,人员约35万人。前苏联兵器工业的规模是世界最大的。80年代末,大型兵工企业上百家,许多企业的职工人数都上万人。至今虽减少很多,但规模可能仍居世界之冠。80年代末,前苏联的电子工业已发展成为门类齐全、产品多样、基础雄厚的工业部门,计算机制造厂近百家,科研机构50余个,职工50多万人;雷达和通信设备制造厂近150家。虽然从整体上看,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落后地位,但科研设计能力很强,部分军用电子产品的性能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前苏联和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效果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观察。一方面,国防高科技产业代表了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科技水平和工业能力,成为了前苏联和俄罗斯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的一个主要部分,成为其确保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的主要手段。但另一方面,由于其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在后期的失误,导致了国家的解体以及军工的衰落,在国际竞争中应该属于输家。
三、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新中国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与前苏联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前,只有很少的非常落后的军事工业。50年代中期在苏联援助下建成了一批军工企业,这成为中国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中国已能按苏式武器系列生产常规武器。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常规武器大体可以满足解放军的需要,性能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也差距不大,并且尖端武器取得了进展。但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十年动乱”,中国国防高科技产业与世界的差距一下子拉大了,造成我军武器装备与国外落后约20年左右。总的看,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已经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国防科研、工业体系,可以自行研制生产所需的常规武器装备和战略武器,并且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武器及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成绩是突出的,是主要的,也有许多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但也有不少失误和教训。进入新世纪之际,我国国防高科技产业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军工行业改革、调整、脱困的任务都非常艰巨。要实现国防高科技产业在新世纪的全面振兴,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至关重要。中国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既要符合国情,基于国防高科技产业的普遍发展规律,也需借鉴外国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要在对发展环境准确评价的基础上,制订科学、正确的发展目标。目标的选择是决策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制订战略措施、规划计划的基础,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来引导。在战略选择上,遵循国家战略决定国防战略,国防战略决定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律,并进行具体的实施途径与政策设计,在对发展过程进行科学预测的前提下,制订具体的规划与目标体系,并以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不断创新做好保障。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推荐给朋友] [打印] [关闭]  [论坛讨论]
当前评分:0
Bad  1 2 3 4 5  Good
..........................................................................................................................................................................................................................................................
协会介绍 | 俄罗斯油画 | 商务项目 | 留学咨询 | 俄罗斯风情 | 贸易信息 | 日常服务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COPYRIGHT(C) 2004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协会 版权所有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塔林街7栋A座6H 102622
电话:+86 13439175060 ,+86 1057782670,+7 9161052484 电话/传真:+86(10)57782670
电子邮件: trade@china-russia.org , caspw@139.com

京ICP备05021730 , 京公网安备 110115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