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Russian
推荐给朋友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首页   

协会介绍   

俄罗斯油画   

商务项目   

留学咨询   

俄罗斯风情   

中俄贸易   

日常服务   

网站导航   
热门排行
最新排行
推荐排行
新闻标题: 江泽民年轻时在苏联车厂实习的罕见照片[图]
发布时间: 2008年11月25日 閲读次数:4483
江泽民
江泽民在“吉尔”实习期间与同事们合影(右二)
从“吉尔”到一汽
汽车工业,是带动一个国家重工业发展的龙头。汽车工业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工业实力的表现。
因此,建国伊始,中苏两国政府对于在短时间内建立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十分重视。在苏联援建的第一批四十五个项目中,“一汽”项目的规模仅次于鞍钢。
规划中的汽车制造厂选址于长春,年生产能力为三万辆,被命名为“第一汽车制造厂”。
“一汽”是以苏联莫斯科李哈乔夫汽车厂为蓝本建设的。李哈乔夫汽车厂简称“吉尔”,其前身为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吉斯),不仅是苏联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一汽”的设施规划、生产流程和管理制度完全借鉴“吉尔”,生产设备则是由“吉尔”的专家们专门设计、购买、制造的。“一汽”几乎可以称为“吉尔”在中国的姊妹厂。
曾在“吉尔”工作过的刘经传这样描述苏联专家们为“一汽”设计的现场:“整个设计大厅热火朝天,横挂着大幅红布标语‘苏中友谊万岁’、‘为了一汽’等等。他们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十分认真。图纸上的俄文字句旁都要留出中文译文的空间。他们经常把我叫到图桌旁咨询,问图纸和文件是否能看懂,应该如何修改才能让中国同行看得懂。美术师曾将车头上‘解放’标徽旁的图案给我看,问是否具有中国风格。”
1953年,承载着中国汽车人无限希望与骄傲的“一汽”破土动工了。
现代化的工厂需要专业人员来管理,先进的设备需要成熟的技术工人来操控。为了帮助中国同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厂的潜能,苏联方面建议中方早派、多派人员到“吉尔”实习。
1953年4月,第一批八名实习生走进了“吉尔”的大门。
走进车间,眼前的景象令观摩者感到震撼。

在高大的厂房里,一排排巨大的机床发出轰鸣,自动完成原料充填、加工、传输的过程;在生产线上,几十台机床连在一起,只有一个人在操作台上按电钮,被加工完毕的零件就不断流出;总装配线上,仅用两分钟就装成一台汽车。一名司机神气地跳上汽车,汽车喇叭一声长鸣,车就开走了。
初次目睹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壮观景象,想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幕将通过自己的双手在祖国实现,大家无不心潮澎湃。
从1953年初到1956年,“一汽”向“吉尔”先后派出九批共518名实习生,每人都参加了为期八个月到一年的技术培训。
从厂长、车间主任到一线工人,从前方生产、辅助生产到后勤管理,从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计划管理到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几乎所有的关键岗位都得到了苏联同行毫不保留、几乎是手把手的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江泽民同志也曾作为“一汽”职工在“吉尔”实习。据曾和他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回忆,江泽民同志由于具有国内正规大学毕业的背景,加上个人勤奋好学,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充分掌握了俄语技能和业务知识。作为实习生党支部的干部,江泽民同志一方面关心体贴同事们的生活,同时也严格督促大家的工作和学习。他经常告诫大家不仅要学习,更要在学习中创新,要注意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重点在“先进”二字。
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则作为“一汽”最后一批实习生的带队人,于1956年至1957年间在“吉尔”度过了学习和工作时光。
1956年7月,在中苏两国人民期待的目光中,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了。当时正在“吉尔”实习的王少林撰文写道:“1956年7月15日。这一天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早晨在报纸上读到,在我的祖国,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汽车。这个快乐的事件不能不使我激动,在高涨的情绪下度过了这一天。七月十六日,当我刚刚跨进我工作的办公室的门槛时,所有的苏联同志都站起来欢迎我,热烈握手并高声说着同一个词‘解放’。晚上,当我拿着《真理报》回到宿舍时,苏联朋友向我和我的同胞表示祝贺。另一天,当我参观汽车部件厂和化油器厂时,上至工厂领导,下至工厂警卫人员都向我祝贺长春汽车制造厂的胜利。”
“一汽”的顺利投产,是中苏两国汽车人共同的骄傲。
“一汽”从1953年奠基到1956年下线,仅用了三年时间。它的规模和水平在当时亚洲达到了领先的水平,将与世界最先进汽车生产水平的差距一下子缩短了六七十年,打下了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建厂后的三年内,“一汽”开发研制了包括“东风”、“红旗”在内的十四种新产品。其中红旗轿车以其优越的性能、舒适端庄的车身造型,被选用为政府礼宾车。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推荐给朋友] [打印] [关闭]  [论坛讨论]
当前评分:0
Bad  1 2 3 4 5  Good
关键词:苏联 照片 江泽民 实习 
..........................................................................................................................................................................................................................................................
协会介绍 | 俄罗斯油画 | 商务项目 | 留学咨询 | 俄罗斯风情 | 贸易信息 | 日常服务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COPYRIGHT(C) 2004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协会 版权所有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塔林街7栋A座6H 102622
电话:+86 13439175060 ,+86 1057782670,+7 9161052484 电话/传真:+86(10)57782670
电子邮件: trade@china-russia.org , caspw@139.com

京ICP备05021730 , 京公网安备 110115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