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中国朋友诚可贵,俄国石油价更高,”用俄罗斯《独立报》的这段评论来形容中俄之间贷款换石油的十五年谈判历程,颇为贴切。
随着中俄双方在北京签订一揽子合作项目协议,去年10月开始的中俄4轮“拉锯式”能源谈判,终于画上了皆大欢喜的句号。
各国在对外经济合作中都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中国获得了每年1500万吨这一安全而稳定的油源,占需求量的4%,而且价格合理,无疑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而对俄罗斯来说,中国的巨额贷款不啻雪中送炭——国际油价走低,俄石油公司利润大减,难以偿还今年到期的180亿美元外债,更无力筹措开发东西伯利亚油气田的980亿卢布资金。
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和最大能源输出国俄罗斯,在这场“世纪交易”中实现了双赢。
能源是俄罗斯的摇钱树,预算收入的3/4、外汇收入的一半、工业产值的2/5都来自能源。俄罗斯一年出口2亿吨油、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那么能否大部分都输往中国呢?显然不可能。
2008年俄格战争后,梅德韦杰夫总统在莫斯科会见包括笔者在内的各国“俄国通”时说过,“西方如果想以停止能源进口制裁俄罗斯,那我们的能源合作将面向中国等东方国家。”然而他又说,“能源合作要平稳平衡,不能大起大落,同东方发展合作,不能影响同西方的合作。”
因此,在欧盟决心另找卖家,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今天,俄罗斯增加对华供油实际上只是其能源外交的一个策略。俄罗斯的对外能源合作,并未真正实现“东风压倒西风”。
俄罗斯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去年9月发表的报告说,由于欧洲已有成熟的能源市场,与俄罗斯有40年合作史,市场透明,价格机制明确,今后将主要仍与欧洲展开合作。
至于同中国的能源合作,一是天然气价格还谈不拢,二是中国能源战略不清,市场容量和发展趋势不明,加上天然气管道投资比油管还要大,俄罗斯只能把中国看做一个有前景的市场。中国仅是俄在东方的能源合作伙伴之一,通往中国的油管即使建成,也仅是通太平洋的“泰纳线”的支线。俄罗斯追求能源出口多元化,指望日本、韩国和其他亚太国家都来抢俄国油气“香饽饽”。
除了出口对象多元化外,俄能源战略还有五项原则:以能源支撑大国崛起,为经济转型、社会福利、加强国防提供资金;国家控制能源部门;对外能源合作以长期合同为基础,共保供求双方能源安全;俄对外资开放油气上游产业(勘探和开采),以求进入外国油气中下游产业(炼油、管网和销售),做到资本交融;用能源实现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通过以优惠价格供能、收购油气田和管网,控制原苏联地区能源市场。
2009年年初俄乌“斗气”后,俄提议欧盟建立“天然气协约国”,通过大量互换战略性能源资产,以天然气管道把俄欧捆绑在一起,结成利益共同体,促成俄欧经济社会融合。
俄还加快落实绕乌克兰的“北溪”和“南溪”项目,到2013年形成近1500亿立方米的输气能力,取代年送气1200亿立方米乌克兰管道;同样,欧盟积极运筹绕俄罗斯的“纳布科”天然气管,开发里海天然气,以取代每年1200亿立方米的俄气。世界能源博弈方兴未艾,管道何时把俄罗斯油气直送中国,依然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