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美国副总统切尼这几天一直在俄罗斯周边忙碌着。5日,他在哈萨克斯坦鼓动哈方油气出口绕开俄罗斯,直接输往西方。此前,他公开指责俄罗斯“利用能源优势讹诈邻国”,并称“俄正在民主道路上倒退”,不顾此番言论在俄引发轩然大波。俄媒体普遍认为,切尼此次对俄周边国家的访问,正试图削弱这些国家对俄的依赖,加强美与它们的经济联系;他的讲话是想“一石三鸟”,重开“冷战”。
切尼炮轰俄罗斯
5月4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了波罗的海和黑海地区领导人峰会,2005年12月成立的“民主选择共同体”也有9个成员国领导人参加了会议。美国二号人物副总统切尼也在会议上高调露面。在俄外长拉夫罗夫看来,这样的会议是在“联合起来对付某个国家”。
会上切尼措辞强硬的演讲将矛头直指俄罗斯,更让俄愤怒。切尼称,“俄政府限制了人民的权利……俄正在民主道路上后退,对非政府组织限制加大,并对周边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主化进程构成威胁”。切尼还指责俄利用能源作为“要挟和勒索的工具”。他向俄发出“最后通牒”,“俄面临着抉择:要么回归民主,要么成为敌人。只有回归民主才能赢得邻国的尊重”。
切尼口出硬话激怒了克里姆林宫。俄总统府发言人佩斯科夫驳斥道:“切尼的讲话充满了对俄现状的主观臆断,简直不可理喻。”就连赋闲在家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也忍不住站出来说:“不管是从演讲的内容和形式,还是从发表的地点看,切尼的讲话都像是对俄的挑衅和对俄内政的干涉。”
俄外长拉夫罗夫6日也发表讲话,逐条批驳了切尼的讲话。他带着揶揄的口吻说:“一个人担任这样重要的国家职务,应该拥有所有的客观信息,但从各方面来看,他(切尼)的助理或顾问蒙骗了他。”
切尼讲话用意何在
美国白宫表示,“切尼是在经过美高层层层把关之后才作出这一讲话的,他只是重申了布什总统和赖斯国务卿的观点”。因此,尽管讲话措辞十分强硬,白宫网站还是全文刊登。当记者向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询问切尼讲话是否时机不当时(因美俄正因伊朗问题僵持),国安会官员轻描淡写地说,“永远不会有一个完美的时机。”
不过,就连美国人对这样的讲话也有些担心。美国前政府官员、对外政策委员会学者斯蒂芬·西斯坦诺维奇表示,切尼的讲话将大大得罪普京及其助手,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张。普京的顾问们一定会将切尼的讲话解读为美对俄非常不满。事实正如他所预计。俄杜马副主席日里诺夫斯基说:“切尼的讲话就是给八国峰会的轮值主席国俄罗斯脸上抹黑。”
分析人士认为,在布什政府中,切尼对俄态度一贯比较强硬。在美国国内事务上,过去他常扮演信号传递者角色,但在对外政策上发出如此清晰强硬的声音,确实不寻常。布什过去曾多次表示,自己与普京总统个人之间存在“特殊的信任”,而切尼此次讲话敢于直接发出与布什过去表态不大一致的声音,可能意味着布什政府对俄政策更趋消极。
美俄关系在“9·11”以后走过一个明显的曲线,其转折点就是2003年10月俄第一大石油公司尤科斯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事件。专家指出,两年多来,美国对普京政府对内加强中央政府权威、对外巩固其在独联体内地位的举措十分不满,无论是官方、学术界还是舆论的普遍看法是,俄罗斯正在“开倒车”:俄国内加强中央权威,似乎正好与布什政府推进民主战略唱反调;能源企业的国有化以及以能源作为外交武器的做法,又触动着高油价这根神经;美国国内如共和党重量级参议员麦凯恩为代表的一些人呼吁美国抵制俄任主席国的G8会议。在这个问题上,布什政府也承受着国内较大压力。切尼讲话就是在这样一种气氛下产生的。虽然时机以及强硬程度让人意外,但是其讲话内容并不奇怪。
“新冷战”是否真的来临
俄媒体将切尼4日的讲话与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的“铁幕演说”相提并论,并惊呼这是“新冷战”的开始。5日出版的俄《生意人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就是《敌人就在门口――切尼在维尔纽斯发表充满富尔顿气氛的讲话》。该报评论说,切尼的讲话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领导人对俄措辞最严厉的批评,这实际上证实第二次冷战已开始。美国《纽约时代》周刊则称,切尼完全是在“以冷战胜利者的口吻讲话,这使人联想起里根、教皇保罗二世等所谓的帝国专制的终结者”。6日出版的俄《独立报》援引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说,八国峰会即将召开,布什政府正在搜集有关俄民主状况的信息,切尼为此还曾秘密会见了俄反对派的主要代表。《独立报》为此在华盛顿进行秘密调查。结果表明,与切尼秘密会晤的是俄杜马独立议员雷日科夫。《独立报》称,4月中旬切尼秘密会见了雷日科夫。两人的会谈时间本来商定是15分钟,却破例延长了一个小时,切尼为此还取消了两个事先预定好的会见。这次会谈显然对切尼在维尔纽斯的讲话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当前美俄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与当年的冷战有着天壤之别。当年的冷战是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间除军事行动外的一切敌对形式,包括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等。而当前的美俄争执多为表面上的口舌之争,虽有冷战之貌,却无冷战之实。双方嘴上骂得再凶,也不会撕破脸皮大打出手。俄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副所长克列梅纽克对本报记者表示,“新冷战”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他表示,“俄美关系没有任何重大变化”,“但若两国没有足够的政治意志来解决矛盾,双方冲突仍会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