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经过近50天的缓慢“行进”,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管道石油终于走完从漠河到大庆将近1000公里的旅程,从而抵达了大庆储油基地。
至此,去年曾在业界引发热议的“贷款换石油”方略尘埃落定,从明年元旦开始,中俄原油管道将每年为中国经济输送1500万吨“工业血液”,输送原油数量超过中国最大油田——大庆油田产量的三分之一。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止于中国大庆,全长约1000公里,其中中国漠河—大庆末站原油管道全长926公里,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县市区。
俄方末站加林达站是在11月1日晚7时开始向管道注油的,首批25万吨原油进入中俄原油管道,这批原油在9小时后抵达中国漠河兴安首站。
在随后的9天中,漠河兴安首站完成了原油接收、储存、化验、计量和倒罐等一系列程序,漠河—大庆管道顺利进油,此后,又经历了接近40天的“漫长旅途”,油头终于在19日清晨抵达大庆末站。
中俄原油管道两头,一个是世界头号石油生产大国,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约占世界1/8;一个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对能源需求日益迫切。
根据中俄两国间协定,该管线自明年起将担负每年1500万吨的供油任务,共持续20年。管道输油能力最高可升至每年3000万吨。
这条能源大动脉最初酝酿于14年前,但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却连遭波折,历经“安大线”的夭折和金融危机的冲击,直至去年4月21日,中俄两国政府才正式签署《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
根据协议,由于中方许诺以低息贷给俄方250亿美元,而俄方也许诺未来20年内通过管道每年向中方供油1500万吨,因此,当时业界都将这个协议称为“石油换贷款”协议。中俄原油管道正是此协议的产物,双方政府同意建设该管道来运输俄方许诺出口的3亿吨原油。
借由“石油换贷款”,中国这个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的国家,在海上和西北陆路油源之外,获得了新的稳定的陆上油源,实现了石油来源进一步多元化。而当时在经济危机肆虐下的俄罗斯,也借此获得了急需的现金,因此各界多以“双赢”形容此番合作。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董秀成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尽管中俄双方签订的是20年的供油协议,但相信协议到期后,双方还会按照国际惯例续签相关协议,换句话说,中俄管道建成,为中国带来的,远不止20年的原油稳定供应。
俄罗斯管道原油抵达大庆后,将并入中国在大庆原有的输油管线,凭借这个中国第一大油田的原有油气运输能力辐射全国,而大庆当地的原油炼化加工能力,也将得到充足的油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