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近几年,随着中俄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商品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石油及其制品已成为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最大宗商品,机电产品取代轻纺产品成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
2006年1~9月份,中国向俄罗斯出口机电产品为33.8亿美元,占中方对俄出口总额的30.5%;俄罗斯向中国出口机电产品则仅为1.73亿美元,占中国自俄进口总额比重的1.3%。扩大中俄两国机电产品贸易规模,提升两国贸易的水平,已成为中俄两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
现状篇 中俄进出悬殊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1~9月份,中俄机电产品贸易额达到3..5亿美元,占两国贸易额的比重为14.4%。其中中方出口为33.8亿美元,占中方对俄出口总额的30.5%;进口为1.73亿美元,占中国自俄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3%。从数字可以看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强劲,而俄罗斯机电产品出口形势不乐观。
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机电产品,最大宗商品是海关编码HS84章,即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和汽车及其零部件等三大类商品上,即海关统计HS84章、85章和87章。
根据俄罗斯海关统计,2006年1~6月,中国自俄进口的大宗机电产品是即涡轮喷气发动机、涡沦螺桨发动机等燃气轮机(HS8411)。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大宗机电商品共有6大类,即: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摄像机(HS8525);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等(HS8471);电热水器、浸入式液体加热器等电热设备(HS8516);无线电话、电报设备,包括有线载波通讯设备(HS8517);无线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接收设备(HS8527);视频信号录制或重放设备(HS8518)。在上述商品上,中国已成为俄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中俄机电产品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购买力的增强,为扩大市场需求创造了条件。近几年,俄经济一直保持了6%以上的增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俄国内市场对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农业机械、食品及包装机械、木工机械、建筑机械、汽车及其配件的市场需求急剧扩大。受多种因素影响,俄经济结构仍以能源和原料性工业为主,加工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市场需求的急剧扩大与国内有限的生产能力形成了较大反差,进口成为满足需求的惟一途径。
以汽车市场为例,根据俄罗斯2002~2010年汽车工业发展纲要,俄罗斯拟将汽车年产量从目前的120万辆提高到220万辆,汽车年销量从目前的140万~150万辆提高到250万辆。但俄专家普遍认为,俄罗斯汽车生产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预计每年将有50万~90万辆的缺口,这将为外国品牌汽车提供广阔的市场。
二是中国机电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近10年来,中国通过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极大地提高了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在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手机、热水器等产品上中国的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与同类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中国商品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这自然成为俄罗斯消费者的首选。中国机电产品在全球出口量的增长,为扩大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近年中国企业扩大对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又带动了机电产品的出口。
分析篇 存在五大问题
问题一:贸易不平衡现象突出
近年来,尽管中俄机电产品贸易迅速增长,但整体来看,贸易规模依然偏小。2005年,中俄机电产品贸易只占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的0.5%,不足1%;而同年中俄贸易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为2.05%,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说明两国间机电产品贸易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贸易不平衡是目前机电产品贸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大大高于自俄机电产品进口,且这一现象呈进一步强化势头。这种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在于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各自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不同。
俄罗斯经济具有鲜明的资源性特征,根据俄海关统计,2006年1~7月俄出口的燃料及能源产品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71.1%,而机电产品出口只占其出口总额的3%。由此可见,俄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大大低于其能源及原料性商品的国际竞争优势,这不仅体现在中俄贸易上,也体现在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上。
问题二:贸易秩序有待规范
目前中俄机电产品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中方主要通过当地经销商出口产品。而俄政府希望通过建立合资企业,联合生产,以振兴本国的加工制造业。因此,如何进一步调整进出口贸易方式,尝试开展加工贸易已显得异常重要而迫切。
受传统贸易方式的影响,在机电产品贸易上灰色清关仍有一定市场。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机电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命和生活安全。规范贸易秩序,打击灰色清关,是目前机电产品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问题三:中俄技术合作水平下降
自1998年以来,中国自俄罗斯技术引进逐年下降,2005年略有回升,但还未实现根本好转。技术引进的下滑是制约俄扩大对华机电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俄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海关统计的HS84章,即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上。在中国日渐开放的巨大市场上,俄罗斯产品遭遇到来自其他西方公司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俄扩大对华机电产品出口的惟一途径。
问题四:售后服务体系需完善
中俄两国在高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机电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安全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和售后服务标准等。
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和维修是保障机电产品贸易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部分机电产品,包括汽车、家用电器及部分通讯设备还未在销售地建立售后服务网络,这将制约机电产品贸易的长远发展。
问题五:面临第三方的激烈竞争
中国已经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俄罗斯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国都在提高本国市场的开放度,因此中俄在对方市场上都会遭遇到来自第三方的激烈竞争。
例如,在俄罗斯市场上中国产品已经与来自日本和韩国的同类产品展开了激烈竞争,部分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下降势头。而俄机电产品在中国市场上也面临来自西方国家的竞争。
面对这种状况,一方面,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本国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机电产品贸易不平衡现象,另一方面,要消除机电产品不平衡的根源,必须大力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展望篇 技术亟待互补
2005年俄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根据俄联邦政府预测,到2010年之前俄GDP每年将保持5%~6%的增幅。伴随俄罗斯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将继续扩大,消费层次亦将逐年提高,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而未来中国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也将继续提高,预计2010年货物贸易将达到2.3万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仍占据较大份额。目前,中俄两国领导人已经达成共识,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将达到600亿~800亿美元,随着中俄之间贸易的快速发展,机电产品贸易也将进一步扩大。
中俄之间在应用技术上较强的互补性为机电产品贸易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中国在应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俄罗斯在航天、航空、核技术、电力、军工、新材料、环保、生物工程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双方能够加强在上述领域加强技术合作,将为联合研制、合作生产创造条件,从而也将极大地带动机电产品贸易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扩大中俄两国间的机电产品贸易,应采取以下措施:
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俄基础研究能力强,如能辅以有利措施,大力引进外资和外国成熟的经验,将实验室技术产业化,必将大大提高本国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加强中俄两国在技术领域的合作,将有利于提高各自机电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为扩大双边贸易创造条件。
中俄企业应加大相互投资
目前,中俄两国之间相互投资的规模依然偏小。中国经验表明,通过扩大相互投资,加强两国企业在生产领域的合作,是保证机电产品贸易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俄罗斯经济实力的增强,可以进一步扩大对华投资,将其产品推介到中国市场,并在中国进行联合生产。
同时,俄方也应鼓励中国企业到俄去投资建厂,吸收中国对新技术实行产业化的经验,通过联合创立高科技园区,创建合资企业等扩大机电产品的生产,在双方市场上销售,或者向第三国销售。
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及能力
受传统贸易结构的影响,中国一些消费者认为,俄罗斯机电产品笨重,技术水平不高。而在俄罗斯,某些消费者又常常将中国商品等同于轻纺产品,在机电产品选择上更倾向于西方国家。
改变消费者的心理和观念是进一步扩大双边机电产品贸易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此两国企业家应通过各种展览会,提高本国机电产品的宣传力度,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实践证明,建立合资企业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合资企业可以降低本国企业进入对象国市场的难度,从而降低商业成本和投资风险,在开拓市场中更易于取得成功。
加强两国质检部门合作
贸易秩序不规范已成为影响中俄间正常贸易的重大障碍。目前,中俄两国已成立了政府级工作小组,解决贸易规范化问题。从实际来看,不规范的贸易秩序已经波及到了机电产品贸易。由于机电产品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没有经过正常通关手续的产品,往往缺少应有的质量和安全标准检验,这样的产品流入市场,会对消费者安全构成重大隐患,也将影响到出口商品的信誉。
因此,为了保证机电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应大力整顿贸易秩序,完善相应的质量和安全检验标准。同时加强两国质检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从而为机电产品贸易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