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21年后的今天,当地一位73岁的老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野生动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狼吃掉了她家的两条狗,野猪横扫了她的玉米地,她还经常看到狐狸、兔子、蛇等动物钻入她家的院子。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现状,再次引起了科学家关于核污染后果的争论。
野生动物带着些毛病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的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核泄漏事故使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事故发生后,原苏联政府强行移居了核污染区内的大部分居民,但仍有约300名老人不肯转移,至今住在那里。
21年后的今天,这个“无人地带”却出现了令许多科学家大跌眼镜的景象:浓密的森林欣欣向荣,农田和庄园里长出了高大的树木。居民、观光者还有一些生物学家称,他们在这里看到了许多野生动物,包括麋鹿和猞猁等在欧洲其他地方都很少见到的稀有动物。鸟儿们甚至将巢筑在已经变得支离破碎的核反应堆的残骸内。
根据有关报告,在那些强迫迁移的无人区内,土壤的放射指数仍然比正常区域内高出10到100倍。但随着放射物质的衰减,当地的放射污染还是下降了不少。
为什么会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出现在这片仍然具有危害性的土地上?
一些科研人员认为,人类从该地区迁走,停止了对动物家园的破坏,所以切尔诺贝利的灾难成就了野生动物的繁荣。也有人说,这些动物或许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过来的。而且,它们看上去多多少少带着些毛病,有的甚至病入膏肓。
科学界存在巨大分歧
尽管众说纷纭,但大家都认为,为了切尔诺贝利野生物种的长期健康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
美国得克萨斯州科技大学的生物学家罗伯特简·贝克是首先报道切尔诺贝利成为野生动物天堂的西方科学家。他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当地鼠类及其他草食动物的研究。他认为,动物,尤其是鼠类,对放射性物质表现出了惊人的抵抗力。
但是,在切尔诺贝利地区研究家燕的美国生物学家蒂莫西·毛斯乌则指出,他和同事发现,当地的动物遭受了核辐射引起疾病的困扰,有的产生了基因变异,下一代的存活率也大大降低。
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有误,贝克和毛斯乌互相攻击对方的研究“证据不足”。事实上,他们的分歧,正反映了在研究核泄漏影响的生物学家们中所存在的两派观点。贝克一派认为,在生物体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之前,生物体的各器官还是可以承受核辐射造成的危害。而其他的生物学家则认为,即使是低程度的辐射,也能引发癌症及其他疾病。
另外有一些相关研究,是由美国科学基金会和国家地理学会做出的。他们发现,切尔诺贝利地区的鸟类,其基因损伤有所增加,繁殖率降低。而且,鸟类的突然死亡率增高,据猜测,这是因为低辐射降低了鸟类血液中氧的浓度,从而导致了细胞损伤。他们指出,“那些称此地已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的报道,是没有科学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