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俄罗斯历史—俄罗斯联邦时期(1991~)
独立后的俄罗斯联邦,面积1707.5万平方公里,人口14810万(1990)。根据1993年联邦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由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自治区及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89个联邦主体构成。
根据独联体国家首脑理事会的决定,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的成员国地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成员国地位。
1992年初,叶利钦任命盖达尔为副总理和代总理,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对经济进行“休克疗法”,紧缩信贷货币,全面放开物价,随即又实行全面私有化,并发放人手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приватизационный чек,又称为ваучер),出售国有企业,允许私人经商办公司,对私有成份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加限制,结果造成生产大幅度下降,消费品更加短缺,物价指数一度上涨了2200%,社会普遍不满。
俄罗斯政府的经济政策受到以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严厉指责,批评其脱离俄罗斯的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人代会选举切尔诺梅尔金为新总理。叶利钦与人代会在经济政策、改革方案和总统权限等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在1993年4月举行的全民公决中,叶利钦的经济改革政策赢得了58.7%的支持。叶利钦因而大胆撇开人代会,另外组织立宪会议,制定新宪法草案。9月,叶利钦宣布解散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人代会针锋相对,宣布总统令无效,并任命副总统鲁茨科伊为代总统。叶利钦派兵围攻人代会所在地白宫,双方发生流血冲突,导致142人死亡,600多人受伤。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失败被捕。
1993年12月,新宪法在全民公决中通过,大大扩大了总统的权限,叶利钦取得了确定国家政治经济决策、任命总理,解散政府和议会以及签署法律等权力,并兼任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议会被改组,成为纯粹的立法机关,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大选后的议会基本由三派力量组成:盖达尔的“俄罗斯选择”集团;由一度四分五裂的马克思主义党派经重新组合形成的以久加诺夫为首的俄罗斯共产党;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
到1995年,近7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转到私人手中。期间贪污腐败盛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内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只有小部分人趁机暴富,形成一个“新俄罗斯人(новые русские)”阶层。国内经济持续下滑,199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1991年的59%。而1998年的金融危机又把刚有复苏迹象的俄罗斯经济再次推向深渊,连不少“新俄罗斯人”都未能幸免。持续的经济滑坡及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使政府更迭频繁,继切尔诺梅尔金后,基里廷科、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普京先后出任总理。国内社会动荡,黑手党横行,恐怖活动猖獗,犯罪率急升。国内分离主义势力也不断抬头,鞑靼、车臣等共和国一再要求独立,内战和种族冲突时有发生。
2000年1月1日,普京正式就任代总统,并于当年3月当选俄独立后的第二任总统。普京上台后,顶住内外压力,,严厉打击车臣的分裂主义和国内各种恐怖活动,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分为七个联邦区,由联邦中央派代表进驻协调管理,以稳定经济为首任,重建法制和秩序,降低税率,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1999年开始,俄罗斯经济开始走了谷底,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2001年受世界石油价格影响经济增长幅度仍保持在5.5%,在全球范围内进入经济增长较快国家行列。
在外交上,俄罗斯政府一度实行对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寻求西方对其政治经济改革的支持和援助,但西方的真正支持却十分有限。俄罗斯国内越来越多人指责这种外交政策出卖了俄罗斯的利益,削弱了其国际地位和影响,直至普里马科夫接替科济列夫出任外交部长后,才逐渐扭转这一局面。在独联体内部,俄罗斯着重加强其领导地位,力图把独联体建成一个政治和经济一体化与集体安全和防卫联盟。
1999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了关于俄白两国建立联盟国家的条约,这标志着两国最终向建立联盟国家的目标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俄罗斯政府十分重视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与中国就东西段边界划定问题先后达成协议,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以及相互裁军的有关协定,并建立起两国政府高层互访机制。
2001年6月,俄罗斯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旨在加强边境地区互信和裁减军队,打击犯罪,维护地区安全,进而在经济、人文、教育、科技等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